稳住宏观经济大盘 中国经济积聚增长内生动力
经济总量突破120万亿元,跃上新台阶;人均GDP达到85698元,比上年实际增长3%;年末外汇储备余额达到31277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一;全国工业增加值达到40.2万亿元,制造业增加值达到33.5万亿元,均居世界首位……数据背后,是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和国内“三重压力”,我国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稳住宏观经济大盘的来之不易的“成绩单”。
【资料图】
多位专家表示,我国发展基础更牢、发展质量更优、发展动力更为充沛,中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空间广且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着眼2023年,随着疫情防控转入新阶段,各项政策不断落实落细,生产生活秩序有望加快恢复,经济增长内生动力将不断积聚增强。
GDP总量突破120万亿元经济大盘稳中有进
经济增长率是考察国家整体经济状况的主要指标。过去一年,我国经济在严峻挑战下仍保持了较高速的增长。初步核算,2022年国内生产总值1210207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2021年增长3.0%。
“2022年,我国经济总量突破120万亿元,达到121万亿元,这是继2020年、2021年连续突破100万亿元、110万亿元之后,又跃上新的台阶。按年均汇率计算,120万亿元折合美元约18万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二位。从人均水平来看,2022年我国人均GDP达到了85698元,比上年实际增长3%。”国家统计局局长康义指出,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持续提高,意味着我国的综合国力、社会生产力、国际影响力、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升,意味着我国发展基础更牢、发展质量更优、发展动力更为充沛,意味着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空间广且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
“现在德国已经公布了全年经济增速预估数,为1.9%;据IMF预测,美国、日本2022年GDP增长都不会超过2%。”康义表示,在超预期因素反复冲击下,我国GDP实现3%的增速是一个比较快的增长速度。
过去一年,三大需求对经济增长贡献几何?“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去年拉动经济增长分别是:最终消费支出1个百分点,资本形成1.5个百分点,货物和服务净出口0.5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是:最终消费支出32.8%,资本形成50.1%,货物和服务净出口17.1%。”康义说。
日前,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司长赵同录发文解读称,2022年,三大需求共同发力,彰显了国内大循环作用。受疫情多发频发影响,消费恢复压力明显,但仍对经济发展起到重要支撑作用;随着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持续显效和接续政策措施落地落实,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加快推进,投资保持稳定增长,为扩大国内需求、稳住经济大盘提供重要支撑;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我国坚定不移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稳外贸政策持续发力,外贸呈现较强发展韧性。
就业物价总体稳定 切实兜牢民生底线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2022年,就业的基本盘总体稳定,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206万人,超额完成1100万人的全年预期目标任务。
“受疫情散发多发的影响,个别月份城镇调查失业率出现了阶段性上升,高的时候调查失业率达到过6.1%。但从全年来看,总体失业率保持基本稳定,尤其是随着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政策落地显效,近期就业形势有所改善。“康义表示,从下阶段看,今年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超过1150多万人,就业总量的压力仍然存在,结构性的矛盾仍然突出,但是随着经济的好转,就业需求的扩大,岗位会相应增加,2023年我国就业形势有望总体改善。
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司长王萍萍表示,就业主要群体保持稳定,青年劳动力就业形势有所改善。25—59岁就业主体劳动力占城镇劳动力的八成以上。25—59岁劳动力城镇调查失业率于12月份降至4.8%,保持在5.0%以下的较低水平。12月份,16—24岁城镇青年劳动力调查失业率为16.7%,比7月份最高点下降3.2个百分点。
同时,相关促就业行动也正在开展。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就业促进司司长张莹在1月18日举行的2022年四季度网上新闻发布会上表示,2023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将接续推出“10+N”公共就业服务系列活动,服务对象将覆盖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城乡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和各类用人单位,活动期间,预计将提供就业岗位3000万个。
此外,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保持了同步。全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883元,比上年名义增长5.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2.9%,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政府对居民收入保障加强,全国居民人均转移净收入比上年名义增长5.5%,快于全部居民收入增速。民生领域投资增加,2022年社会领域投资比上年增长10.9%,其中卫生和社会工作投资增长26.1%,比上年加快6.6个百分点。”康义说,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持续强化民生投入,切实兜牢民生底线。
同时,在全球粮食和能源价格大幅上涨、输入性通胀压力较大的情况下,我国价格形势保持平稳,CPI全年上涨2%,与欧美等主要经济体的高通胀形成了鲜明对比。
“2023年物价不具备大幅上涨的基础,我们对未来一年的CPI走势保持平稳还是有信心的。”康义表示。
优势条件推动今年中国经济整体好转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今年中国经济具备哪些好转的优势条件?
“随着疫情防控转入新阶段,各项政策不断落实落细,生产生活秩序有望加快恢复,经济增长内生动力将不断积聚增强。”康义表示。
产业组织能力和产业链韧性强、基础设施完善;超大规模国内市场优势明显、科技新动能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深化改革开放红利持续释放、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营造国际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宏观调控经验丰富、政策工具使用空间大……康义认为,今年推动我国经济好转具有一些优势条件,仍然需要我们付出艰苦的努力。
从各省市区公布的GDP增速目标来看,各地对于2023年经济复苏也持乐观态度。绝大多数地区2023年GDP增长预期皆高于5%,21个省市区预期值在5%至6%之间,广东、江苏、山东、浙江、河南、四川6个经济大省均将增长目标定在5%至6%之间。
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朱克力表示,5.5%-6.5%左右的经济增长目标兼顾了需要与可能,与潜在增长率相衔接,也为结构调整和应对经济运行中的不确定性留出余地,有利于引导预期、提振信心,引导各方面把精力集中到稳增长上来。
“国内消费市场扩内需是今年工作的重点之一。去年,整个消费市场受到疫情冲击较大,特别是聚集性、接触性消费受限,对整个消费市场形成的冲击较大。”康义表示,随着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正常生产生活秩序恢复和线下消费场景加快拓展,消费市场有望逐步恢复。
尽管遭受疫情反复冲击,2022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依然达439733亿元,稳定在44万亿元左右,我国仍然是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和第一大网络零售市场,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依然明显。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年底,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了扩消费、扩内需的中长期规划的方案,对扩大国内市场、促进消费、扩大就业、提高收入、改善收入分配、完善收入分配格局、提供便利化消费场景,把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结合作了一系列安排。
“下阶段,将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大力提振市场信心,着力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努力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康义说。
(责编:郭思邈、高雷)关注公众号:人民网财经您可能也感兴趣:
为您推荐
公司问答|协鑫能科午后闪崩跌停 公司回应:不清楚原因 斯诺威矿业重整方案以破产重整网上公告为准
看点:卓胜微:战略扩张对净利造成影响 毛利水平目前较为稳定
每日速读!机构策略:临近春节假期 资金趋于谨慎丨有看投+
排行
精彩推送
- 天天观天下!公司问答丨协鑫能科午后闪崩跌停 公司回应:不...
- 稳住宏观经济大盘 中国经济积聚增长内生动力
- 2022年重庆GDP达29129.03亿元 同比增长2.6%
- 新动态:2022年广东GDP达129118.58亿元 同比增长1.9%
- 天天最新:2022年湖南GDP达48670.37亿元 同比增长4.5%
- 全球速读:2022年广东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6%
- 央行连续“大手笔”开展逆回购操作今日净投放4670亿元
- 公司问答|协鑫能科午后闪崩跌停 公司回应:不清楚原因 斯...
- 春运第12天全国发送旅客4569.9万人次 琼州海峡过海车客量创五...
- 看点:卓胜微:战略扩张对净利造成影响 毛利水平目前较为稳定
- 每日速读!机构策略:临近春节假期 资金趋于谨慎丨有看投+
- 环球即时看!加仓权益资产 险资调研积极
- 权重盘整 信创、半导体等新兴行业春意盎然 春季躁动能否持...
- 国家发改委:我国风电、光伏发电装机均处于世界第一
- 专家:2023年中国经济有望实现5%以上增长
- 北上资金爆买近940亿,增持这些个股
- 新动态:在团圆的期盼中,踏上幸福回家路
- 环球热文:国内钢材现货价格偏强震荡丨就市论市
- 全球球精选!美股周三收跌 道指跌超600点丨就市论市
- 1.62万亿元!养老金最新持仓名单来了
- 焦点资讯:中信证券: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浪潮下,储能延续高增...
- 天天要闻:兔元素年俗好物受宠 看年货“购物车”都有些啥?
- 世界头条:它们初次“上岗” 就成了春运好帮手
- 当前热门:中国空间站今年转入常态化运营
- 今亮点!应对农村新冠疫情,科技部在行动
- 养老“第三支柱”如何撑起来?
- 地方两会密集召开 为鼓励民营经济发展出实招
- 环球热头条丨维护春节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
- 焦点要闻:把“隐形冠军”列为鼓励类企业名录
- 每日热点:“大戏”要以精品取胜打造国际化品牌
- 全球实时:超九成外企满意中国营商环境
- 看热讯:国内外粮价涨幅为何差距大
- 全球微资讯!六部门联合发文 推动能源电子全产业链协同和融...
- 当前快讯:16家上市公司股票遭重要股东减持,晶晨股份减持金额最高
- 2022年四川GDP达56749.8亿元 同比增长2.9%
- 天津市场主体登记管理档案实现互联网端全面查询
- 当前报道:谁家的孩子谁抱 面对债务风险地方政府要降低中央政...
- 福建晋江2022年财政总收入完成230.95亿元
- 世界快讯:发改委:有信心、有能力、有条件推动今年经济持续回...
- 外交部:新一年的中国经济必将为世界经济作出更大贡献
- 环球焦点!发改委:去年审批核准109个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投资1....
- 划重点!带您数读2022年水利工作亮眼成绩单
- 农业农村部:稳步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
- 天天快资讯:2022年我国外汇市场供求基本平衡 跨境资金流动总...
- 新消息丨总量增、质量升、韧性强、走势好 国家发改委解读20...
- 环球热点!保障粤港澳大湾区供水安全 水利部实施今年首次珠江...
- 每日热讯!国家发改委:五方面工作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
- 【快播报】2023年我国计划实施近70次航天发射任务
- 乌总统泽连斯基:基辅州坠机事故已造成15人死亡
- 微速讯:去年工业经济表现如何?2023年怎么干?工信部今日回...
- 每日聚焦:全国供销合作总社:要推进基层社改造 深化社有企...
- 乌克兰内务部部长和副部长在基辅州坠机事件中死亡
- 2022年"三农"成绩单:逆势夺丰收 夯实经济"压舱石"...
- 央企专业化整合加速推进 能源等多领域布局进一步优化
- 阿兹夫定片正式纳入国家医保目录
- 世界快报:成品油价格2023年首次下调 业内:预计短期油价下跌...
- 世界最新:熔冶钢铁工业研究院王连忠:优结构、数字化、低碳...
- 中国气象局:到2025年基本形成人工影响天气新型工作体系
- 世界热资讯!保持团结奋斗的劲头,推动经济整体好转
- 聚焦:福建供销现代农业服务集团正式揭牌
- 今日看点:云南咖啡从“有”到“精”:出口回归“公平交易”...
- 天天微动态丨2022年1-11月山西规上服务业同比增长8.6%
- 比亚迪海豹荣膺C-NCAP五星安全评价
- 天天微动态丨春节近年味浓 各地年货市场一片红火
- 东昂科技IPO分析
- 今日热搜:公司问答丨苹果中国供应商获得在印度扩张初步许可...
- 焦点讯息:春运第11天全国发送旅客4314.7万人次 各地多措并举...
- 世界实时: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加速服务乡村振兴 助力扩大内需
- 当前速讯:日本货币宽松和长期利率上限不变 汇率突破131关口
- 焦点速递!A股资本举牌镜像:出手频次降低违规交易多发
- 世界经济论坛2023年年会召开 期待全球经济走出阴霾
- 当前通讯!微研报:需求和政策双重利好 多业态撬动智慧养老...
- 游戏股开盘拉升 旅游酒店早盘走弱丨就市论市
- 天天热点评!专家:人口发展要更重视民生保障需求
- 全球快消息!人社部:2022年释放政策红利约4900亿元
- 天天消息!如何看待2022中国经济年报?多位专家解析
- 焦点快看:访谈间|赵莉委员:提升线下实体消费 重燃城市“...
- 当前消息!公司问答丨或被*ST?正邦科技:重整成功率无法确定...
- 天天信息:年内18家上市公司发布股权激励计划 7家来自消费行业
- 两市走势分化 券商股尾盘拉升 什么信号?丨就市论市
- 去年我国GDP同比增长3%,专家如何解读数字背后的含义?
- 站上120万亿元大关,中国经济2023年“回升”之路怎么走?
- 焦点讯息:政策红包密集释放 汽车消费券助力扩内需
- 全球今热点:春节期间“菜篮子”“米袋子”产品供应充足 物丰...
- 滚动:消费复苏“年夜饭”回归 市场监管保“舌尖安全”
- 世界信息:专家解读:如何看待中国人口出现负增长?
- 开年首现基金发行失败 新基金发行“冷热不均”
- 当前快播:冰雪经济正热,谁家能挖到宝藏?
- 世界焦点!二季度旅游业或显著复苏
- 挖掘多元价值 做强“金字招牌”
- 【报资讯】雪具装备国产化的风口已来临?
- 【当前热闻】游客分流后,京郊民宿收获冰雪旺季的“密码”是...
- 每日速递:坚持“房住不炒”,我国多举措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
- 环球精选!六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动能源电子产业发展的指导...
- 中信证券:预计房地产行业在2023年会出现企稳反转
- 全球今日讯!每经热评丨直面人口减少挑战 保总量更要提质量
- 天天热讯:GDP总量首超120万亿,同比增长3% 减少85万 中国人...
- 爬坡过坎显韧性 经济扬帆正远航
- 热点!王蒙徽当选湖北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王忠林当选湖北省省长
- 接受并努力,包括人口!为2022年中国经济做个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