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快讯 > 正文

人工智能将如何重塑未来教育?


【资料图】

人民网北京6月28日电 (记者赵竹青)人工智能将如何改变我们的教育?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博士、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智能机器人研究中心副主任闵海波近日在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的教育将会更加智能化和个性化,人工智能技术与教育数字化领域深度融合将为教育的未来带来更多可能性。

“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在教育领域能够发挥重大的基础性作用。”闵海波表示,把先进的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应用到学校教育中,有助于解决中国教育发展不均衡问题。

他举例说,把“机器人助教”引入课堂后,借助以人工智能为基础的交互技术,如自然语言处理、人脸识别、动作识别、情绪识别、图像识别等,有助于解决基本的教育供给问题。这对于中西部师资比较匮乏的地区,效果尤其明显。机器人是载体,可以承载各种教育内容,这就使得机器人助教可以兼容各类学科教学。

人工智能还可以帮助实现大多数人类老师难以做到的“因材施教”。他提到,当前基于大模型的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可以很好地实现探究式教育与启发式教育。

此外,闵海波透露,基于多模态大模型技术研发的青少年智能心理评测系统,目前已经在一些学校落地应用。由于学校里专业心理咨询师匮乏,可以以机器人为载体,通过共情化的语言与孩子进行沟通,提前去预判、发现孩子的问题,提早进行心理疏导和治疗,为孩子身心健康保驾护航。

“‘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不管你所处什么时代,一定要用好你的工具,拥抱时代,拥抱技术。”在谈到普通人应该如何面对人工智能的挑战时,闵海波坦言,未来是人机共融、共生时代,人工智能是时代趋势,不会随人的主观意愿而改变。那些重复性的、技术性的、标准化的、有限知识的脑力工作,将毫无悬念地被人工智能所替代,但是人工智能不可能替代“创新”,尤其是“颠覆式创新”。未来所淘汰的是不会使用新技术新工具的人,知识获取会淡化,而人格塑造和能力的培养需要增强。

“人工智能对于传统教育的挑战将不可避免,我们应该积极拥抱新技术,将教育中‘人工智能’能做的工作交给‘人工智能’去做,将‘人工智能’不能做的工作交给‘教师’们去做。面向未来的教育,由于‘人工智能’的加入,‘教师’们也更加需要加快提升自我能力。”闵海波说。

闵海波总结说,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人的发展,教育的本质并不会因数字化技术的介入而发生改变,教育传承文化和培养人才的本质不会变,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不会变,无论是人工智能等技术与教育的融合,还是教育数字化的战略,最终目标都是为了回归教育的本质。

(责编:赵竹青、高雷)关注公众号:人民网财经

标签: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