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要闻 > 正文

【聚焦】民营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富矿”和“熔炉”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广大民营企业依靠技术创新实现转型升级,由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不断发展壮大,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民企是技术创新的重要主体

第一,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民营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力军。据统计数据显示,民营企业已经占了我国专利申请的80%以上,发明专利的60%以上,新产品提供的70%,民营经济已经成为我国技术创新的重要主体。同时,民营企业聚集和吸引了一大批人才,是吸收高校毕业生、海外留学归国人员就业的主要载体。民营企业已成为科技创新的“富矿”和锻造高科技人才的“熔炉”。根据科技部统计数据显示,目前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重点领域创新团队负责人中,来自民营企业的人才占比为74%。近年来,民营经济领域产生了一批高层次人才,先后有4位当选工程院院士,分别是以岭药业创始人吴以岭、阿里巴巴技术委员会主席王坚、吴忠仪表公司董事长马玉山、江苏康缘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肖伟。

第二,民营企业走技术创新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当前,我国经济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和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劳动力成本上升、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加剧,民营企业低要素成本的比较优势正在逐步丧失,高能耗、高排放、低附加值的粗放式发展方式难以为继,很多民营企业意识到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技术创新为切入点,努力转型升级,走高质量发展道路。有些民营企业聚焦专业领域自主创新,做精做深。他们长期专注某一专业或领域开展技术创新,形成自主创新技术,或在细分领域做精做深,靠“一招鲜”“一门独”开拓市场。随着我国创业创新环境不断改善,不少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国有企业的技术人员下海创业,这些下海的技术人员发展成创新型企业家。像华为的任正非、比亚迪的王传福等,以自己掌握的科学知识和技术成果,通过创业成为企业家后,吸引和集聚了更多的优秀科技人才一道创新创业,生动体现了企业家精神和科学家精神的有机融合。

第三,民营企业是参与国际科技竞争的中坚力量。科技竞争是大国博弈的重要领域,民营企业是中坚力量。在世界500强企业中,我国民营企业由2010年的1家增加到2020年的28家。和进入榜单的国有企业不同,国有企业大部分依靠行政垄断、行业垄断等做大做强,而世界500强中的中国民营企业,如华为、京东、腾讯、小米等主要依靠技术创新,依靠产品竞争力占有一席之地。这些世界一流企业是国际科技竞争的重要力量。还有些民营企业通过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或商业模式创新,短时间之内成为独角兽,在国际竞争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根据胡润《2021全球独角兽榜》,2021年全球独角兽数量达1058家,中国以301家位列全球第二,字节跳动、蚂蚁集团、菜鸟网络跻身全球前十,涉及产业主要有金融服务、软件开发、电子商务、人工智能、健康医疗、网络安全和生物工程,无一例外都是高科技企业。

制约民企技术创新的主要原因

当前,世纪疫情持续冲击,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影响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体制机制问题依然较多,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尚未充分发挥,企业技术创新环境有待改善,企业创新活力有待进一步释放。

第一,创新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受传统观念的束缚,社会上对创新存在多种偏见,致使许多创新产品市场开拓十分艰难。在获取创新资源方面,很多民营企业反映立项难、审批难、用地难等。也有企业反映,市场监管不到位、知识产权保护不力,企业之间相互模仿、侵犯知识产权的现象普遍存在,严重破坏了企业创新环境。同时存在知识产权案件取证难、诉讼难、审判难、执行难,造成侵权成本低、维权成本高,民营企业往往是“时间耗不起、资金玩不起、精力赔不起”。

第二,融资所有制歧视严重制约民营科技企业的创新行为。科技创新是“烧钱”行为,有着投入大、风险大的特点。对于中小民营企业,科技创新遭遇最大的困境是没有钱。一是融资难。据统计,目前银行业贷款余额中,民营企业贷款只占25%,这和民营经济的体量和贡献严重背离。许多科技型民营企业属于轻资产公司,由于知识产权评估、质押和交易服务平台不健全,即便拥有专利技术,也难以作为可质押资产去融资。二是融资贵。相较于国有企业,民营企业贷款遭遇很多隐性壁垒,交易成本更高,即使能得到贷款,也要承受利率上浮、存单质押、承兑汇票贴息、购买理财产品等附加成本,实际贷款利率在15%以上,有的高达30%。很多民营企业只能通过小贷公司、融资租赁、典当行、私募基金等类金融机构贷款,以及其他各类民间融资,年化率高于30%并不罕见。三是融不到。有些民营企业反映,很难从各类商业银行贷到款用于科技创新。而国内的天使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等多处于初期发展阶段,且数量较少,而数量较多的私募股权基金目标客户多为即将上市的公司或者马上就能盈利的高成长性企业。国家支持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性资金虽然有所增加,但和民营企业的需求相比,仍然杯水车薪。

第三,创新人才数量不足,素质不高,难招难留。创新人才不足是民营企业技术创新面临的普遍问题。根据有关调查数据显示,民营企业中设有专职科研团队和科研人员的企业仅占26.94%,在有专职科研团队和科技人员的企业中,具有国家级认定的人才的企业比例仅为6.68%,具有省部级认定的人才的企业比例为18.15%,无任何认定的人才的企业比例高达75.17%。这说明目前民营企业人才队伍的量和质还不高。很多民营企业反映,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但专业设置不合理,真正用得上的少,技能型人才严重紧缺。受传统观念和人才评价机制影响,行政机关事业单位招考,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民营企业往往鲜有问津。人才流动政策不够完善,企业缺乏制约人才随意或恶意跳槽的有效手段。不少企业反映,现有国内科技人才流动机制不活,国外高端人才引进程序复杂,导致科技人才“引不进”“留不住”“用不好”。与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相比,民营企业创新人才在职称评定、科研项目申请、户口迁移、子女入学、就医、社保、住房等方面经常受到不公平待遇,人才有后顾之忧。

第四,创新扶持政策多,但落实难。各级党委政府出台了许多支持政策,但由于宣传普及不够,很多企业不了解。企业初创期最需要政府支持,但有的企业反映,个别政府工作人员作风疲沓、效率低下,上面有不少政策很好,但是政策能否落实,还得看办事的几个科员,最后一公里往往出现梗阻。民营企业普遍规模小、实力弱,很难独立开展技术创新,需要技术服务平台的支撑。调研发现,目前面向企业的技术服务平台和孵化器总量偏少、分布不均,大多集中在大城市,同时存在市场化运作不够、专业性不强等问题。在中介服务方面,信息检索、政策咨询、科技成果评价、技术交易、商务代理、金融咨询、法律援助等发展培育不充分。

第五,民营企业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较弱。与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要求相比,有些民营企业家创新意识、科技素养、创新能力有差距。有些民营企业虽然认识到技术创新的重要性,但因缺乏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支撑,更受限于经营者本人的视野和经历,不知道如何创新。有的忽视市场开拓、管理创新、品牌建设等,即使有好的技术也不能形成企业竞争优势。还有些企业赚了钱,放弃本领域,进入“捞钱快”的领域或玩虚拟经济,无心技术创新。

推动民企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的现实路径

推动民营企业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关键在于破除影响技术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充分发挥市场配置创新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的支持引导作用。不断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着力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营造有利于技术创新的环境。

第一,营造鼓励技术创新的良好环境。进一步彰显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破除创新资源配置的条块分割和行政垄断,破除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占有大量技术创新资源的体制垄断,提高创新资源的配置效率。建立主要由市场决定的技术创新项目、资金分配、过程监理、成果评价的运行机制。对现有各项技术创新政策进行梳理,制定操作性强的实施办法,通过广泛宣传、企业评议等方式,切实推动政策的贯彻落实。

第二,多措并举破解技术创新的资金不足,形成长效机制。各级党委政府对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一视同仁、同等对待。要给银行人员思想上松绑,金融机构,特别是国有金融机构不能搞所有制歧视。改革金融机构监管考核和激励约束机制,业绩考核与支持民营企业技术创新挂钩,优化尽职免责和容错纠错机制。要根据企业的治理机构、技术发展水平、风险管控能力和市场需求情况,评价和确定是否放贷,以及放贷规模。面向企业技术创新的财政扶持资金,应坚持直接扶持与间接扶持相结合、以间接扶持为主的原则。加强财政科技投入的分类管理,统筹整合分散在政府各部门的创新扶持资金,改进创新资金扶持方式。积极拓宽民营企业技术创新融资渠道,充分调动信贷、债券、股权、理财、信托、保险等各类金融资源。要千方百计、真心实意降低民营企业融资成本,努力拓宽融资渠道,大力发展创业投资引导基金,鼓励民间资本设立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等创投资金。加大政府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向民营企业倾斜力度。推动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针对科技型小微企业轻资产、抵押物不足的特点,进一步探索和完善知识产权和股权质押贷款、科技小额贷款、科技保险等政策,努力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第三,完善人才培养激励机制、加强技术创新服务。将民营企业创新人才建设纳入各级党委政府人才发展规划,使民营企业能够平等享受人才引进、培养、激励和保障等方面的相关政策,在人才工作资金中专项单列保障民营企业人才经费。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科技人才参加各类科技奖项评选,参加万人计划科技创业领军人才、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全国技术能手等国家级荣誉等评选。鼓励民营企业人才参加职称评定,并落实相关人才待遇。加大培养工程师、工匠队伍建设,努力探索民营企业与高校尤其是职业技术院校联合培养工程师的有效机制,推行“企业+大专院校”的订单培养、“企业+实验室”的合作培养模式,贴近市场需求大力培养技能型人才和工程师队伍。鼓励各类高校和科研机构科技人员面向民营企业开展服务和创业创新。进一步扶持各类技术服务平台,在研发检测、产品设计、产品中试、加工服务、专利申报、技术交易、信息咨询、无形资产评估等方面,为民营企业提供专业化技术服务。

修订和完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严格执法、加强监督,加大对知识产权侵权行为的处罚力度;对民营企业知识产权案件诉讼费用给予适当减免,降低企业维权成本。大力发展知识产权服务业,鼓励以调解、仲裁等非诉讼方式解决知识产权纠纷,建立健全知识产权法律援助制度。充分发挥工商联、商协会等社会组织在政策宣传、市场需求征集、技术标准制定和效益评估等方面的服务作用,帮助民营企业解决“信息孤岛”“政策孤岛”、技术短板、人才短缺、资金不足和市场难开拓等问题。

标签: 民营企业 科技创新 发明专利 创新环境 知识产权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