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行业 > 正文

三农具体指的是什么?乡村振兴与三农问题主要涉及哪些方面

 

三农指的是哪三农

三农,指农村、农业和农民。所谓三农”问题,就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研究三农问题目的是要解决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农村稳定。

乡村振兴与三农问题主要内容

泱泱大国,三农为本。

“三农”工作重心迎来历史性转移之后,全面铺到乡村振兴上,农村处在即将突变的窗口期。

这个窗口期的打开,面临的是众多农民群体“急难愁盼”的疑难杂症,殷切需要解决,深深地期望得到改变的现状。

现状告诉我们,当下的农村,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更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

如何解决好“三农”问题成为重中之重,需要拎清突破口,还得摸清发展所处的每个阶段。

本人认为,通过乡村振兴,来解决“三农”问题,一定要以农民为主体,深入了解原住民的多元化需求及市场变化的需求,有效组织农民,让其充分参与建设和收益,抓准农村、农业、农民还有哪些潜在的需求没有满足,抓准了这个满足需求的过程,才是发展乡村、振兴乡村的一个最主要契机,更是众多返乡、下乡创业的年轻人一个机会,去解决不合理、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

只有,拎清了问题,才能找到突破口,而且是看得见、摸得着、真实可感的问题所在。

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需要拎清七大问题

人口问题

目前,我国农村还生活着5亿之多的农民群体,但这里有2.8亿的农民工,为谋求更高的收入,一年四季漂泊在外。

从国家顶层设计来考量,不难预测,未来将有2亿多的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至多有3亿人是会长期生活在农村的。

过去30年的农村,就拿我开始上小学算起,一个班里都有五六十个孩子,2001年,我小学毕业的时候,最差的时候班里还有40多个孩子。而现在的农村,上小学的孩子,总共加起来,也超不过30几个,人口断崖之严重,可想而知。

按城乡人口生活比例来看,生活在城里的占80%,生活在农村的占20%。

当下,生活在农村,70%的是7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20%的是60岁以上的中龄老人,5%的是50岁以上的低龄老人,5%是50岁以下的。在农村,40岁以上都是年轻人,40岁以下,大多数在城里,老龄化大势所趋。

农村人进城,或因教育改变命运,在城里有了稳定的工作,彻底定居在大城市;或因谋求高收入,生活在城里,这里有农民工,也有年轻人凭自己本事打工赚钱,总比在村里种地或放羊、养牛来的收入多,再者为了孩子读书问题,待在城里;或因面子问题,而生活在城里,部分年轻人没有一定的技能,死活也要在城里混,都是因为面子,自己待在村里多丢人;或因城里而在城里,有些人挣死亡命往城里跑,为什么?因为,城里有花红酒绿,有的成了混混,有的干起了偷鸡摸狗的事情,成了社会不稳定的因素。

就这样,老幼相守的村子,“空心化”成为不可逆的趋势,不管是电视上看到的,还是媒体报道,表面粉饰太浓,深层次的需要看到真实的现状。

村里每年,都有老人撒手西去,随后是一座新坟的出现,到处都显得暮气沉沉,似乎并没有这种充满希望的朝气。小孩呢,随着渐渐地长大,待到上学的时候,也随父母进城了。

农村人口断崖,老龄化严重,空心化是大势所趋。近年来,自从“二胎”政策放开,现在又呼吁生“三孩”,农村人“生不生”是对年轻人更深层次的灵魂拷问,到底“生不生”还得看配套政策的改善,在高房价、高教育成本、养老负担沉重等多重压力下,人口问题能否改善,只能拭目以待。

不过,近年受疫情影响,加上城市生活成本高,县域经济发展受到重视,农民工有大规模回流的趋势。

振兴乡村,就在眼前,人口问题,直接关系到农村能否永续发展,血脉能否传承下去。

土地问题

土地,是农民的命,与农民有着不解之缘,不是农民死守着土地,而是土地留恋着农民。

自从上世纪80年代,土地分包到户以来,村里农民满怀希望,满洒汗水的耕耘在自己的土地上,不论是老人,还是年轻人,都想来年有个好收成,能留下一年的口粮,吃饱肚子是关键。

随着,生态环境的破坏越来越严重,生态危机之下,老家大西北开始实施退耕还林、封山育林,村前屋后,沟沟洼洼,贫瘠的地面上,能种的全部给种了,不留任何死角。

而现在呢,能够吃饱肚子了,土地撂荒、无人种地,耕者荒其田及耕种人老龄化,这种现象伴随而来。

农民之所不种地了,因为“增产不增收、粮贱伤农、务工比种地收入多、种地有风险,自然灾害频发、农民种地设备不够齐全,机械化程度不高”等所致,年轻人对种地不感冒,提不起兴趣来,以至于现在村里的大部分年轻人五谷不分、四体不勤,怎么握䦆头,可能会的都不多。

为了不让土地荒着,还有一些父辈们是在种地,所以,现在村里种地的人大都是50岁以上的人。

村子里六七十多岁的老人,很少坐在家里享福,只要有最后一点力气,都是坚持劳作,认为白日闲过,就是一种罪过。

当下,从上到下,土地政策在松动,有所改变,土地改革在进行,基本上农民的土地多数确权完成,很多地方在呼吁实施“土地流转、土地托管”等方式,改变农业发展方式。关键在于,土地流转机制、土地托管机制的完善,能够普及到农民懂得,怎么去流转?怎么去托管?很多政策,老农民也不懂,一时半会也难以接受,理念转变不过来,这很正常。

年轻人不种地,老一辈种地的人也会退出这个舞台,再过几十年,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家的地在哪里了。

想象一下,老一辈已经凋谢,下一辈能否回流乡村,能否对种地有 *** ,假如不,将是一副什么样的乡村景象?

土地问题,还需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和健全农耕地流转机制,合理、有效地盘活闲置宅基地,放开农村建设用地指标的有偿退出。不管是农耕地的“三权分置",还是宅基地的”三权分置“,都得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不过,8月27日,农业农村部披露,将按照中央要求,指导地方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退出承包地的资格,建立农户承包地退出机制。这个农户承包地退出机制,一定是依法自愿有偿地退出,不可过誉地说,这是“第四次土地改革”。

8月25日,从最新国土“三调”数据来看,我国的耕地总量为19.179亿亩,这里包括一般耕地和基本农田(水田、旱地)。

为此,新一轮农村改革势在必行,但是,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是不能破,这是坚守国家粮食安全的根基,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合理性是关键,这样才能激活农村蜇伏发展的潜能,为乡村振兴能够落地来铺路。

产业问题

农村之所以衰败,是因为产业缺失、集体经济萎靡不振,农民就业受限,增收渠道变窄,经济收入与生活幸福感,无从谈起。

目前,80%的农村,产业选择的方向,只有两种:种植业和养殖业。

种植业方面,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农民种植,首先要自给自足,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所以种得比较五花八门,有小麦、玉米、稻谷、荞麦、大豆、土豆、葵花等,这些就是所谓的经济作物。

隐隐约约,还记得我家种地,也就各样种上几亩,风调雨顺,有个好收成,除了自用外,才考虑出售,换点钱补充日常生活开支,说白了,面朝黄土背朝天,靠老天爷赏饭吃,攒不了钱。

粮食价格提不起来,农民还是不会增收,以至于种地成本越来越高,很多人就会放弃种地,另寻它业谋求生计,真正愿意种地的农民,少之甚少。

毕竟,我国还处在“大国小农”的国情,要想让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效衔接,还得改变农业发展方式,未来得靠新农人来赋能。

农村集体经济薄弱,一旦走了弯路造成损失,伤人感情、打击信心、耗费时间,村民也会感到没盼头。过去,基层 *** 也在通过各种渠道,招商引资,搞产业,多数选择不慎,都以失败告终。导致, *** 鼓励搞什么,到头来,农民都跟着倒霉。比如:甘肃陇东地区,十几年前鼓励种“烤烟”,近几年,又搞种植“万寿菊”等。引进产业,选择上,必须慎重,因地制宜。

养殖方面,只能养鸡鸭鹅、养羊、养牛和养猪等。

前几年,猪疯狂的时候,老家留在村子里的人,家家户户都养起了猪。投资2至5万元不等,建猪舍,买母猪,买饲料。

当猪要出圈的时候,猪肉价格下跌,一算账,连成本都收不回来。农民又备受打击,只能放弃,猪舍废弃。

现在农民养猪,也就是为了过年,一家人能吃点杀猪菜了,过个好年。

养羊呢?过去,我小时候,没有封山育林,还能放养,羊也生长得快,肉也会很好吃,营养更高。现在,只能圈养,收入主要靠卖羊、卖羊绒,卖的支撑是羊多生羊羔子,能卖羊的数量少于出生羊羔子的数量,这样才会新老更替,规模扩大,才会带来效益。

如果,每年出生羊羔子的数量少于能卖羊的数量,则会效益减少。养羊,每天都要有人起早摸黑专门照料,如果不成规模,养几十只羊,收入不抵辛苦费,只能说为了养羊而养羊。也拿不到,相关的补贴。

养牛,也是这几年,未来完成脱贫攻坚, *** 对贫困户,一头牛补贴一半,为了完成脱贫任务。但是,目前养牛的成本也很高,一头小牛,也好几万,要是养十几头,成本也可想而知。

养殖鸡鸭鹅,也是一样,达不到规模性的养殖,都很难带来收益。

产业单一、低收入和市场变化莫测,让农民也无所适从,也就逐渐失去对产业发展的兴趣了。这值得从上到下所有父母官的思考。

近年来,一些资源条件比较好的农村,靠着生态旅游的发展,走起了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的模式,然后带动产业发展,是比较好的路子,但这个需要有一定的资源条件支撑,不是所有的农村,都适合搞这个。

要想在农村留住人,得靠相关产业。产业发展,要从县域层面考虑,落到下面的乡镇。单个村庄,要能做起产业来,是非常困难的。成功的,只是少数。

产业要发展,把脉市场需求和自身资源,是前提。村里不能只有“一产”,还得有“二产”、“三产”的赋能,搞活附加值一定要上来,这样,才能有效解决农民的收入问题,拓宽农民的增收渠道。

农村,一定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守好了青山,才能换来金山。从产业扶贫到产业振兴 ,需要更长的路要走,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不能急,也不能慢。

婚姻问题

农村光棍化,一步一步逼近。

全国各地的农村,男女比例严重失衡,某些区域彩礼年年加码,农村找不到媳妇的单身汉越来越多。诸如“脱贫不易,小康更难;喜结良缘,毁于一旦”,反映了农村天价彩礼已成为一些贫困地区脱贫奔小康路上的“拦路虎”。虽然,“光棍”高峰期还没到,但部分农村地区的光棍率已经非常吓人了。

几十年前,结婚比较简单,三大件,手表、自行车、缝纫机,拉着毛驴将一个姑娘娶回土窑洞,幸福一辈子。

之后,演变成摩托车、手机、银手镯,开着机动三轮将一个姑娘娶回砖瓦平房,幸福半辈子。

当下呢,钱、钱、钱,一个媳妇至少45万,才能娶回家,幸福一阵子。

怎么算账?跟男方在城里要房子,要车子,要金银首饰、衣服钱。

村里一个人娶媳妇,女方要房子,暂时没有,抵成钱25万元。要车子,买,10万元左右。要金银首饰、衣服及彩礼钱,10万元。

农村娶个媳妇,可能一下就穷三代。

农村的光棍,对象谈一个又一个,还得排队,关键是现在没那么多姑娘了,结不结婚,还得另说。所以,给儿子结婚的花费现在是农村人的一块心病,也是一大难题。

至于,情感问题,只能凑合过日子。即使结婚了,终于扔掉了“光棍”二字,明天说不定,就会面临离婚,只能说幸福一阵子。

再加上,这几年社会风气不正,歪风邪气盛行,情感越来越模糊,小三、婚外情、出轨等等,没有爱情,眼里只有金钱,更是一张薄纸,随时都会被戳破。

近日,总理在广西考察时,坐在跟围绕一圈的老百姓聊天时,问村民最头痛的问题是什么?一位农妇迎上来回答,就是“孩子娶不上媳妇”,真的是农村人一块心病。

养老问题

目前,我国的养老体制不健全,老一辈农民,50后、60后、70后,他们没有参加社会保险制度, *** 给的养老补贴,完全来自财政支付。包括城里及农村的非体制内的大部分人,养老必须靠自己和儿女。

病痛,是养老的之一大问题。

无病无灾,基本都是很好的,但凡有了大病,就很麻烦。说实话,在农村,大部分地方,老人得重病,就是等死。

一者是钱的问题。虽然现在搞了合作医疗,报销比例有所提高,但是对于大多数农村家庭来说,若要治疗,必将家徒四壁,连基本的生活资料的购买都是问题,所以许多老人拒绝治疗,而作为儿女的也就默许了,这是很悲哀的事情。

二者是久病床前无孝子的问题。有儿女的,老人还好点,儿女给老人清清洗洗,端吃端喝。没有儿女的话,老人会只能等着病痛折磨到断气时。

亲情冷漠,是养老的第二大问题。

在农村,老一辈和他们的下一辈之间,确实有着空间上的隔离,要尽孝道,基本谈不上,老年人都是自食其力,哪怕八十多岁了。

能够相忘于江湖,对于老人来说,也并不是什么难事,可惜的是,子女辈还是念念不忘父母的那一点点财产,总认为自己从中分到的一份是最少的,而不问自己为老人做了什么。

更有甚者,新建的房子,有人不愿意老人一起居住,认为不干净,在屋旁另筑小平房,算是父母的栖身之所,老人偶尔到正房里走走,还引得媳妇的大骂,甚至拳脚相向,理由只是踩了脚印在家里。

老一代无法感受到温暖,当生存都存在问题时,感情也许真的无法保障,造成老人对生活的孤寂和无奈。

亲情的冷漠,却没有相关的法律来制裁,道德的缺失和沦丧,让人义愤填膺。

近几年,农民也开始交基本养老保险了,绝大部分是农村居民,基本上实现了应保尽保。

农村养老,作为儿女的你、我、她,都是比较关切,父母有个头疼发热没有人管,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人干一辈子了,让老人有一个幸福的晚年,这是应该的。还得 *** 牵头,发挥农村集体经济的作用,领办的“合作社”里面设置“互助金融”体系,互助金融的收益,预留一部分,用来孝敬老人、互助病残。同时,引导和激励,社会资本进入养老领域, *** 要对于愿意进入农村养老产业的社会性力量,给予运营、房租、康养等方面的补贴。

养老问题,每个农村人迟早会面临,也是乡村振兴需要突破的难点。

大病问题

最近几年,我们村里多数的本家、旁亲,不断有得大病,去世的。有的不到50岁就得了,各种的癌症。

都是因为,昂贵的治疗费用,后期中断了治疗,最终倒在了抗争病魔的路上。

虽然现在,中国实行了农村合作医疗以及大病救助制度,但是对于真正得了大病的农村人来说,一是救助能否到位,到位多少是未知数,二是即使到位,也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一场大病,就是一个家庭的变革,少则几十万元,动则上百万元的医疗费用是沉重的负担,让原本小康的家庭彻底返贫,而且债台高筑。

许多农村人不得不放弃治疗,慢慢地等待着死亡的临近。人死了,钱也没了。

传统习俗的衰竭

现代文明制度的冲击以及城乡一体化的逐渐推进,导致原有乡土体系的崩溃。

农村的“三叩九拜”已不复存在,城里的冷漠、传统文化的缺失,让城里的体系变得畸形,真正适合中国城里的体系却没有建立起来。

没有信仰,没有宗教,吞噬着靠老一辈人以“道义”维持的老本,让人匪夷所思。

正所谓,城里人不像城里人,农村人不像农村人。比如说过年,现在许多人都在说过年没意思,没年味了。

贴窗花没有了,手写对联没有了,三十晚上供奉土神爷和灶马爷没有了,三十晚上供奉大神没有了,大年初一早晨给长辈磕头拜年没有了……

说是古风怡然也好,说是陈规陋习也罢,反正是没有了。

比如说人与人之间的联络,现在村里人也罢,本家也罢,还是亲戚,要想见面拉上几句家长里短,只能在红白喜事上了。不像原来,你借我家两袋洋芋,我借你家一升谷米,频繁地互动着。

现在大部分人都待在城里,大有老死不相往来的架势。

就连我本家的侄儿,有的见了我,都不知道称呼啥,是一件悲哀的事情。

我在想,到了我儿子这辈人,不要说村里人认识了,本家兄弟之间的关系肯定,也会疏远。

文脉风骨的重塑、民风民俗的传承,这东西真的不能丢,一个民族没有魂,很难正常的繁衍生息下去。

归根结底,“三农”问题的疑难杂症,犹如七座大山,在吞噬着农村向上发展的空间,需要深入地拎清病源,寻求突破口子,才是重中之重,更能解决根本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更要摸清农村发展的每个阶段是什么。

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需要摸清四个发展阶段

“十四五”时期,国家从上到下,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但我们也不能,不了解农村在每个时期的发展,处在什么阶段。

乡村振兴,这个宏伟蓝图是一个更为全面、普惠、长期的任务,必须加强顶层设计,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才能实现这个目标。

这就需要我们,把握农村的发展规律,以历史的、长远的、发展的眼光去审视、去考量、去研究,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提出发展对策,引领乡村振兴全面落地。

回顾历史,寻其规律,我国对于农村的发展,摸索上可分为四个阶段:

1.0阶段,主要是以 *** 为主体,进行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全新的理念指导着“十一五”时期中国农村综合变革的新起点,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的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主要解决了一些不适合长期居住的异地搬迁村的打造,形象大过于内容,面子工程做得十足,也是各级领导视察的必去之地,样板村维持下去,难以超过5年之久,更别提可持续性了。

2.0阶段,主要是以 *** 为主体,进行了“美丽乡村”的探索,这一理念,指导着“十二五”期间,中国农村变革的前进,“美丽乡村”主要是解决了乡村的生态生活环境问题,并没有考虑到乡村自身的造血和可持续发展问题。

3.0阶段,主要是以 *** 和部分地产企业为主体,推进了“田园综合体”的开发建设,“十三五”期间,首次试点国家级田园综合体,各地跟进试点省级和市级田园综合体,但实际上这还是一个地产发展的逻辑,虽然最后 *** 通过部分项目的建设实施有效地推动了脱贫攻坚,但是这个阶段依然没有解决核心的产业可持续发展、内生动力的问题。

4.0阶段,这是“十四五”期间及未来将要推进的“产业升级驱动”阶段,这需要以乡村特色产业为突破,根据不同的资源禀赋、城乡互动要素、科技成果转化来为乡村创造出新的产业升级引擎,解决乡村产业生态的自我循环。

从四个阶段的不同探索路径,很多最突出、最要害、最复杂的问题暴露无遗。按照目前的惯性,若无改观,容易预测,十年后,中国乡村的命运会被城市化所洗劫、所替代。

尤其,某些地区的农村,在不可抗力因素(洪水、地震、火灾)的冲击下,变得不堪一击。例如,今年多发的洪水、地震等,让一些农村难以招架,面子和里子在打架,怨天尤人更可怕。

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农村需要做到三个方面

当下,各类型的农村,面对不确定事件冲击时,是否有可持续地适应和应变能力?

结合时下的发展趋势、生态文明、数字文明、新科技术的发展,如何重构乡村振兴全面落地的模样,所需农村理想发展的模型,增强村庄内生发展的韧性?

首先,不管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基础,还是“美丽乡村”做升级突破,面子和里子同样重要,缺一不可。

其次,田园综合体试点还在进行,乡村振兴落地得有载体,不能停而不前,亟需“升级版”。

最后,乡村振兴,一定要靠“产业升级驱动”,必须立足“农业+”来做产业的叠加与整合,以乡村特色产业为突破口,实现农业要素的重组。

总之,通过乡村振兴,开展乡村建设行动,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一定要夯实里子,还要粉饰面子,二者缺一不可。无论是贫困山区的农村,还是一般农业地区的农村,亦或发达地区的农村,都需要因时因地因人制宜,依据所处的区位和自身的资源条件,前期做好策划、规划设计,采取不同的发展方式,走出乡村振兴发展得“精、专、特”,来让城里人能够下得了乡、农村人能够回得了家,一起踏上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赶考之路,循序渐进的实现共同富裕。

标签: 三农指的是哪三农 乡村振兴 三农问题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