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快讯 > 正文

就地过年,让家的温暖就在身边

街边的大红灯笼高高挂起,胸中的似箭归心轻轻放下。在万家团圆的节日里,有这样一群人,或因坚守岗位,或因疫情防控,选择了就地过年。

他们有的人舍小家、为大家,多年如一日的坚守只为让祖国和人民放心;有的人为了疫情防控,将身不由己化作对身边人的关心;有的人在平凡岗位上忘我工作,用责任和坚守书写最美的“敬业福”……

此心安处是吾乡。就地过年也可以红红火火。春节前夕,人民网记者深入边关、走访邻里,走近各行各业,探寻一个个普通人就地过年的暖心故事。

李振华在练习书法。 人民网 李海霞摄

边境警察:心怀大爱,坚守“空城”

今年是李振华在樟木的第16个年头。偶尔翻出年轻时的照片,他会摸着后移的发际线调侃自己:“老喽——”

在西藏4000多公里的边境线上,广大移民警察传承发扬爱国守边精神,践行保卫祖国边境安全、服务边境人民群众的宗旨,确保边境安全、边防巩固。李振华就是他们其中的一员,常年驻守在日喀则市聂拉木边检站。

虽然年月在增长,但他守在这里的初心从未变过。用他自己的话就是:头上一片天、脚下一块地、心中一团火。

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发生8.1级地震,波及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18个县区,让樟木镇受到重创。震后5天,樟木镇6000余人紧急大撤离,搬到了位于日喀则市的樟木新村。

群众可以撤离,但李振华他们不能。等到一切恢复平静后,曾经繁华的边境小镇变成“空城”,这是谁也没有想象过的。李振华意识到要面临一种全新的生活——与孤单和寂寞对抗。

为打发寂静漫长的时间,工作之余,培养写字、画画、乐器等一些爱好,就成了李振华和战友们最大的慰藉。“也挺好,可以和自己对话。”慢慢地他喜欢上了这样的生活。

面对春节不能回家这个话题,他轻松地说:“都是为了工作,应该的。”据同事描述,李振华的妻子和两个女儿都在山东老家生活,16年间,他回家过年只有四、五次。

这些年,李振华脱下军装,穿上警服,他始终将这份职业带来的自豪感放在第一位。“虽然离家万里,但我们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自律心要求自己。”

他时常劝诫自己和身边的年轻人:“不是人人都能在这里当国门卫士,我们要让祖国和人民放心。”

临近过年,“大白”为隔离点的孩子们准备了小礼物。受访者供图

疫情防控人员:“大白”不走,陪你过年

2022年初,郑州再次出现多点散发疫情,部分区域风险等级提升,全市随即进入新一轮的疫情防控战。春节将至,作为隔离点之一的郑州市金水区五洲大酒店还在接收确诊病例密接和次密接人员的最前线。

“我们第二专班是1月12日换班到这里的,下一轮换班时间应该是年后了,具体换班时间还没有定。”据隔离点工作人员袁警介绍。此前,第一专班已经在一线奋战两个月有余。

由于在此隔离的人数较多,还包括老人、孩子、孕妇、学生等特殊人群,为了更好地照顾到大家,专班的工作人员们每天都要敲一敲大家的房门,看看每个人的状态。

令袁警记忆深刻的是一名12岁的小男孩。“其他孩子都有家长陪伴,只有他是自己一人前来的。”于是,工作人员每天都打电话关心他的健康情况。得知小男孩身体状态良好,大家才放下了心。

说起过年,袁警表示,因为疫情防控规定,隔离点的工作人员不允许回家探亲,好在家里人都十分理解。“现在隔离点还有一百多名隔离人员,等全部解除隔离,我们就可以回家了!”

为了让大家在隔离期间也能过个好年,隔离点准备了饺子、窗花等年节必备品。工作人员还会和隔离人员视频通话,送去祝福。

在袁警心里,2022年的春节必将令人难忘。“我们相亲、相爱、相守,一定能过好这个特殊又有意义的年。”

杜丽莉、高慧和杨小云。受访者供图

“北漂”服务者:留驻原地,奔向美好

“女士们,先生们,列车前方停车站是北京朝阳站。”随着2022年的春运开启,无数的列车满载辛苦工作一年的游子,从北京出发前往乘客们的故乡,而这趟临近站点的列车则与之相反,由辽宁开往北京。

在这趟列车上,三位服务于自如平台的家政“阿姨”高慧、杨小云和杜丽莉正在讨论第二天的工作内容。“明天开始上班了,要忙起来了。”她们的语气中既有紧张,也有期待。

就地过年的号召带火了家政服务。美团数据显示,在腊八节前夕,家政、洗涤护理的订单量就达到了过去一个月的最高值。在大众点评上,多家北京家政商户推出“春节大焕新”“春节替班保姆”“春节不回家有经验照顾半自理老人阿姨”等服务。

1月5日,为了能在春节期间更好地服务客户,她们选择了提前回家探亲。而这趟列车则是他们开启新一年服务的返程列车。今年春节,她们将留驻北京,成为守护这座城市除夕夜灯火的万千服务者之一。

在三位服务者中,49岁的高慧曾因父母先后生病卧床而放弃工作,全力照顾他们,并因此欠下债务。母亲去世后,她卖掉了自己的房子和车,只身前往北京打工,以期早日还完债务。50岁的杨小云早年开过理发店、摩托车修理店、饭店等,折腾多年后生活安逸,但她仍然决定去大城市看看:“自己挣点钱花着也得劲,经济独立还是挺好的。”杜丽莉则是三姐妹中最早来到公司的,两年前,她与丈夫一起来到北京打拼。

家政工作虽然辛苦,但收入也颇为可观。来北京一年,三姐妹的收入比之前翻了一番。除此之外,她们也渐渐把这座陌生的城市当成了“第二故乡”。

“小云不再动不动就想回家,我也没有刚来时那么焦虑了。”杜丽莉笑着说。

邹庆为来自贵州遵义患儿听诊。人民网 陈琦摄

儿科急诊医生:年年坚守,医者仁心

小年深夜,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40岁的主治医师邹庆正在一边接电话一边操作电脑问诊病人。他是当晚急诊部的值班大夫。

不大的诊室里,从襁褓中的新生儿到个头不小的小朋友,问诊病人来来去去,而邹庆像一个老练的侦探,有条不紊地解决纷至沓来的各种问题。

急诊室通常比普通门诊更繁忙——不断有家长进出,经常打断医生对前一名患者的诊断。邹庆早已适应了这样的工作模式,在不同病例间“无缝衔接”。

时钟指向深夜11点,急诊室难得平静下来,邹庆得以歇口气,他开玩笑,急诊医师都比较年轻,自己算是这里的“老人”了。多年的急诊生涯让邹庆的头上长出了白发,埋头写病历时分外明显。

今年是邹庆当儿科医生的第14个年头。从12年前进入重医儿童医院急诊部起,几乎每个春节,他都在单位度过。这个春节,也不例外。成家之后,同是儿科医生的爱人也常常如此。

每年都不能好好陪伴家人,会觉得遗憾吗?邹庆摇摇头,“家里人都理解。12年没回去了,但双方父母从没说过埋怨的话。”

“我们都习惯了,既然选择了这份职业,就不会觉得辛苦。”邹庆告诉记者,一开始他没想那么多,就觉得该来值班。“这么多年下来,早把长假当做挑战,能为患儿及时诊断才是急诊科医生的责任。”

春节是文化的仪式,也是情感的寄托。响应就地过年,虽与亲人相隔千里,也可与温暖无间同行。只要心是暖的,春节就是火热的。


2022年人民网记者新春走基层系列稿件:

之一:回家的路是温暖的归途

(责编:赵竹青、高雷)

标签: 就在 温暖 身边

精彩推送